Skip to main content

Fragments

2025-07-13

昨天靠着 AI 半小时写了个 NeoDB 的脚本,今天又同样靠它弄了个批量抓取音视频文件地址的脚本。前者我想或许也有其他人需要,后者则完全为了自己使用方便。但不管怎样,因为它们过于简陋,且没有任何花哨包装,我就是做不到所谓的“show off”,意即,发到公开可见的社交媒体,又或者各种群聊(但我有群聊这种东西吗?根本没有吧!)。我也并不是完全排斥自我包装或推广,但前提是,质量过关。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互联网上大部分到处刷存在感的人十二分地不耐烦,因为他们很多人在我看来连及格线都达不到。

在我自己身上,可能我所能做的极限是写个记录发到博客上,并且还经常犹豫要不要设置成 rss-ignore。

其实我也从来不自认为“折腾派”,哪怕在前 AI 时代,以及我完全不懂代码的时代,我也经常做类似的事情,只是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没有博客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我不会想到要以文字记录下它们,但是确实经常给朋友转述又或者直接上手代劳。有了博客后意识到完整梳理流程对于日后的自己会方便许多,因此也就养成了习惯要记录一二。

在漫长的互联网冲浪历史里,许多时候正是其他人随手写下的过程帮到我。这也部分成为了我写下、发表的理由。不过,对于我这种极其讨厌一文多发的人来说,这中间存在一个悖论,在各个平台刷存在感的次数越多,内容才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检索、收录。那我这样孤零零的链接,被需要的人检索到的可能性会小上许多。但这不至于困扰到我,我的态度 be like:反正我写了,也公开了,搜不搜得到那就是你们的问题了。

说到刷存在感,把博客链接多处通知我完全可以理解(虽然我做不到),而且各个平台受众本来就可能并不重叠,一行链接也称不上打扰。但有些互联网 KOL,为什么每一行废话都要多处同步啊?你们以为你们的鸡零狗碎日常(aka 豆瓣广播、长毛象嘟文)里有什么真知灼见、生花妙语吗?为此我忍无可忍地拉黑了好多长毛象和豆瓣红人,甚至怒而自己写了个豆瓣黑名单脚本,可以看到我对 ego 过大的人是多么没有容忍度。同时让我生气的是,凭什么这些人还能受到这么多的追捧?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就是比拼谁声音大,谁说得多吗?看看毛象许多字数一长(实则充满了 nonsense)就被转发了数百次的嘟文就可以知道,有基本阅读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人根本就还是少数!这也是为什么我老是想退网。在长毛象或者过去的豆瓣,这甚至已经是知识水平较高的人聚集的地方了。这怎能不让人对人群产生厌烦?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